短視頻看新聞、直播看活動現場、新聞互動評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fā)展,新聞視聽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積極開展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專家認為,隨著媒體融合取得長足進步,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看短視頻知天下事
如今,刷視頻看天下事、采用短視頻看新聞成為不少人的日常。從最初的純文字閱讀到圖文結合,再到集短視頻、圖片、文字、音樂、互動反饋于一身的融媒體新聞,人們的閱讀習慣不斷調整,越來越趨于移動化、碎片化、休閑化。
(資料圖)
短視頻迅速發(fā)展,為傳統(tǒng)媒體轉型提供了新的方向。對于媒體來說,擁有短視頻官方賬號已是不可缺少的標配,許多主流媒體的短視頻媒體號粉絲過億。
除了開通短視頻賬號,主流媒體還紛紛長線布局視頻新聞。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上線以來,堅持主流價值引領,增強原創(chuàng)和聚合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擴大視頻產能,匯聚優(yōu)質視頻,同時將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運營模式。此外,人民網的人民視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央視頻、新華社網絡電視的新華15秒等,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專家認為,短視頻新聞既是主流媒體內容布局和融合創(chuàng)新的重要抓手,也是主流媒體轉型發(fā)展、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必然選擇。
人民日報海外網策劃組織的“我在中國當大使”系列融媒體報道,已制作100余期短視頻,呈現100多國駐華使館采訪現場和拍攝花絮,以中、英、俄、法、日文等15種語言面向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傳播,總閱讀量和播放量超過18億人次。讀者可在視頻中“身臨其境”:或上一堂希臘字母正確發(fā)音“教學課”,或來一杯以聶魯達命名的智利葡萄酒,或“圍觀”金光閃閃的阿聯(lián)酋咖啡壺,或欣賞莫桑比克時尚靚麗的“口罩秀”……這些短視頻不僅展示駐華大使眼里的中國故事,也把五彩繽紛的世界帶到受眾面前。
短視頻成為新聞資訊的一大來源,不僅得益于用戶和生產者,更離不開短視頻平臺的創(chuàng)新呈現。在產品設置方面,短視頻平臺的“猜你想搜”“熱榜”等板塊,都給用戶提供了查看大量新聞資訊的通道和詞條,同時還細分各種榜單,更新時事熱點新聞和討論話題,大力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中國故事“有個性”
“‘四川觀察’,四處觀察”“都過去一分鐘了,你怎么還不更新?”……這是“四川觀察”新聞客戶端評論區(qū)里十分常見的留言。據悉,“四川觀察”是四川廣播電視臺打造的一款新媒體旗艦產品,《四川外出務工人員怎樣申報健康證明?川話版指南來了》等融媒體產品廣受歡迎。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推出《大河水鄉(xiāng)煥新生——黃河沉沙池的鄉(xiāng)村振興》,結合鄉(xiāng)村風景、人物形象,融合了文字、手繪、音視頻等,網友只需輕輕滑動頁面,就能沉浸式體驗一個個鄉(xiāng)村振興故事,流暢的交互式體驗令人耳目一新。
深圳報業(yè)集團立足本土,建立了多個垂直客戶端,其中“讀特”以黨政機關為服務對象,“讀創(chuàng)”成為深圳商事主體的社交平臺。
借助生活化、本土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地方融媒體產品用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實現了信息傳播。專家認為,只有深入把握全媒體時代發(fā)展新趨勢,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fā)展、協(xié)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才能讓媒體融合發(fā)展站得高、立得穩(wěn)、走得遠。
不少UP主(視頻上傳者)用短視頻講述生動的地方故事。嗶哩嗶哩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陳睿介紹,在B站的個人UP主中,200萬以上粉絲的“頭部UP主”超過30%來自上海。如UP主“小艾大叔”圍繞上海建筑制作了多個視頻,播放量最多的超過800萬次,生動詮釋了“建筑可閱讀”的上海城市生活理念。
融媒產品競相“出圈”
“視界”推出的創(chuàng)意微視頻《新千里江山圖》以中國名畫《千里江山圖》為背景,綜合運用三維建模、動畫等多種新媒體技術手段,將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和奮斗圖景融入名畫之中。傳統(tǒng)與現代呼應、科技與藝術交融,人文與自然美美與共,為網友貢獻了一場視聽盛宴。
央視新聞日前策劃“全球日出·追光2023”視頻號直播,通過實時鏡頭呈現全球50多個城市的日出,為網友帶來空中、海上等多個獨特視角下的日出景象。
無人機、機器人、虛擬主播等創(chuàng)新應用備受關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也為新聞工作提供便利,傳統(tǒng)媒體內容生產能力大幅度躍升。2022年全國兩會上,有記者佩戴智能眼鏡、使用全媒體工具箱等,不僅能完成現場拍攝和剪輯工作,還可以通過5G傳輸進行實時直播。新華社運用虛擬空間、全息影像、沉浸技術等,將身處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送上”中國空間站,與航天員王亞平實現“面對面”交流。
為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國家廣電總局近日印發(fā)《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持續(xù)推進實施全媒體人才培養(yǎng)專項計劃,打造有影響力的新媒體賬號,不斷提升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的影響力、公信力。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周凱認為,媒體應加速推進優(yōu)質內容“出彩”、技術應用“出新”、融合生態(tài)“出圈”。媒體在關鍵時刻、重大事件中要不缺位、不失聲,同時,以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支撐,通過對傳播方式、傳播價值、傳播管理的全流程管控,構建多主體、多場景、多功能的全媒體信息傳播內容評價指標等。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