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3、”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4、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5、”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6、武王薨,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7、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8、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9、”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0、[注釋]①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未經(jīng)加工的玉石。
11、②刖:音“y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
12、③奚:何,為什么。
13、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4、10.結(jié)合文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5、(2分)(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16、名馬:(2)厲王使玉人相之。
17、相:1通過“識馬”、“相玉”,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馬說》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jié)局,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8、(4分)(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19、【答案】10.(1)名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馬。
20、(若解釋為有名的馬,不給分)(2)相:鑒別1《馬說》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xiàn)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論述的都是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xiàn)實。
21、(大意如此即可)12.答:《馬說》中,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文章只能發(fā)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jīng)雕刻加工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
22、《馬說》更多地是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而《卞和泣玉》卻能讓人看到一些希望。
23、(大意如此即可)13.(1)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
24、或:我是為(真正的)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對即可)。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