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英國、瑞典、瑞士學者合作,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中發(fā)現一類6.1億年前的胚胎化石。這是迄今人類發(fā)現最古老的與動物相關的胚胎化石,為揭開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新線索。
相關研究成果于28日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現代多細胞動物包括30多個門類,有研究表明,多細胞動物的祖先由更古老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然而這一關鍵變化如何發(fā)生,一直沒有確鑿答案。科學界普遍認為,對動物早期胚胎的研究或將成為解開這一謎團的鑰匙。
此次發(fā)現的胚胎化石名為“籠脊球”,化石整體呈球形,單個直徑不足1毫米,保存了精美的多細胞結構。研究人員采用三維成像技術,重構出數百個籠脊球標本的立體結構。結果顯示,這些籠脊球在充滿營養(yǎng)物質的厚壁囊包中發(fā)育,發(fā)育過程既類似動物的單細胞近親,又更為復雜,顯示出有規(guī)律的細胞遷移、重組等動物胚胎特有的發(fā)育機制。
“籠脊球化石記錄了動物由單細胞向多細胞演化的關鍵一步。正是這一步,為真正有細胞和組織分化的動物出現奠定了生物學基礎。”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殷宗軍說。(記者王玨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