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祥倫,一位來自巴蜀山區(qū)的淳樸善良農民。90年代初,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17歲的他背井離鄉(xiāng)獨自勇闖新疆,隨后便在阿拉爾安家立業(yè)永久扎下了根。
阿拉爾,地處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阿克蘇河與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交匯之處的塔里木河上游,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直轄縣級市。
2012年11月,阮祥倫攜兄弟阮祥西與新疆阿拉爾市托喀依鄉(xiāng)政府(現(xiàn)新疆農一師10團21連)簽定了為期30年的1000多畝鹽堿荒地合同,用于種植棉花。
新疆南疆地區(qū)的土地鹽堿化、荒漠化嚴重,尤其是荒地、生地,除了能零星生長耐鹽堿植被外,基本上寸植不生。因此,在正式種植糧棉等作物前,都要經過不間斷地治理,這中間的水、肥、燃油、治理材料、水利設施、人工費等各類投入十分巨大,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治理過程漫長,見效慢。當地人把這種治理叫"養(yǎng)地”。阮祥倫他們的這塊地也是如此,基本上是荒地類型。阮祥倫兄弟倆知道,他們面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以眼前的土地狀況,到底要養(yǎng)地幾年,什么時候才能回本盈利,兄弟倆誰心里都沒底。思慮再三,兄弟二人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拿出了多年來辛苦積攢的所有積蓄,又四處東挪西借,終于籌集到了一筆開發(fā)款項。這筆錢也是兩家老小十多口人的保命錢。
接下來的土地治理可謂困難重重。按當年合同,阮祥倫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所有開發(fā)土地的相關設施、設備、材料等費用全部需要自理。
兄弟倆的承包地地處偏遠,距離托喀依牧場連部最近的地塊也有三十多公里,一條輾轉橫穿于條田之間的原始土路成了承包地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路面坑坑洼洼,浮土厚達二三十公分,生產和生活物資運輸十分不便。
這條橫穿于條田之間的原始土路成了承包地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承包地沒有通電,他們自費購買變壓器、電線、太陽能發(fā)電板、發(fā)電機等器材,自行解決生產和生活用電。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兩家人做飯用柴火灶,照明用煤油燈,兩只蓄電池是他們給手機充電的唯一電源,為了省電,手機通話都是三言兩語就匆匆掛斷。他們的飲用水,是自己花錢打的小壓井,這種井水未經任何處理,水質發(fā)黃,咸、苦,沉淀后才能勉強使用,飲用后常常會拉肚子。然而,最讓他們感到有壓力的還是棉田灌溉用水問題。水是農業(yè)之本,沒有水源,任何的養(yǎng)地措施都是空談。阮祥倫兄弟倆的半荒地,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水利設施,距離最近的水源地也是三公里之外的塔里木河。他們夜以継日花了幾個月時間,自行修建了渠道,塔里木河水經三個水泵站加壓中轉后才勉強被引到了棉田。通過這種方式取水,阮祥倫每年僅用水支出就約三百多一畝,在最關鍵的水電問題解決后,剩下的時間就是養(yǎng)地。這一過程兜兜轉轉持續(xù)了近6年時間。6年來,兩家人披星戴月,勤勤懇懇,一年四季風吹日曬,忙碌不迭,其中的艱苦程度非一般人能想象和承受。2018年,阮祥倫兄弟倆終于在這片承包地上看到了希望,他們種植的棉花迎來了第一次豐收,取得了一定收益。豐收的喜悅使兩家人對未來更是充滿了期待。他們對于如何培育出高產量,高質量的棉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10年千辛萬苦荒地開墾,終于把鹽堿荒地變成肥土良田,2019年的夏天,眼看還清債務的機會就要到來,苦日子即將到頭之際,當年簽訂的合同因受系列客觀因素影響,出現(xiàn)并產生了相關糾紛致使其無法繼續(xù)履約。當時的阮祥倫兄弟倆心如死灰,相繼向有關部門反應了實際情況。
期間,阮祥倫兄弟倆始終堅信“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黨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始終是老百姓最堅強的后盾。不負民望,當地政府為了讓種植農戶能夠踏實干,放心干,有勁干,把阮祥倫拓疆植棉繁榮新疆生產建設,且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重點抓實抓好。2021年,在農一師師市,十團和二十一連支部等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殫精竭慮的協(xié)調、幫扶下最終解決了原有合同的相關糾紛,讓其繼續(xù)履行合同。切實做到了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夯實民生之基、增進民生福祉。用阮祥倫的話說:自己那段時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爆棚”。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21年的6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天災把阮祥倫種植的優(yōu)質棉苗全部擊打成了光桿。隨后連隊領導體恤民情第一時間親自來到阮祥倫棉地現(xiàn)場了解、察看災情,并通知了保險公司奔赴現(xiàn)場查看、定損,后續(xù)當地政府更是幫助阮祥倫商請保險公司快速定損并短時間內對阮祥倫棉地受災損失進行理賠,使其挽回了大部分經濟損失。
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天災把阮祥倫種植的優(yōu)質棉苗全部擊打成了光桿
阮祥倫在隨后的感謝信里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感謝黨和國家,感恩當地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們問冷暖,聽民聲,察民情,.......在重大自然災害中發(fā)生后發(fā)揮著極高的應急管理水平,設法將我們老百姓的利益損失降到了最低”。
阮祥倫兄弟倆及家人的感謝信
“我們兄弟兩家十多口人以承包經營地的方式參與邊疆經濟建設幾十年,已經把畢生的心血與精力投入到了邊疆和兵團,親身參與并見證了這些年兵團連隊各項建設事業(yè)發(fā)展,與連隊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魚水深情,這里早已成為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故鄉(xiāng),對這里的熱愛發(fā)自肺腑,樸素且真誠”阮祥倫如是說。
據了解,在新疆生產建設大軍中正是由像阮祥倫兄弟倆這樣長年拓疆墾荒經營地承包戶,極大地解決了近年來團場勞動力匱乏、人員青黃不接、撂荒嚴重,經濟發(fā)展乏力等現(xiàn)實問題,他們帶來的資金、技術、人力等各類資源,給團場農業(yè)生產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更是新疆生產建設過程中屯墾戍邊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嚴冰)
來源 國際在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