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資料圖】
2月3日上午10時整,廣州文沖碼頭,我國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qū)試航任務,抵達廣州母港。
“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試航。
本航次是“中山大學極地”號經過科考船改造之后,在海冰地區(qū)的“首秀”,成功驗證了極地號低溫航行、破冰、船載科考設備、冰區(qū)科考保障等能力,成為我國高校首艘、國內第三艘具備極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三千公里追冰完成試航任務
極地號1月17日從南海之濱的廣州出發(fā),穿越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四大海區(qū),單程1500海里,檢驗了極地號長距離航行和運行性能,途中經歷狂風巨浪,1月24日在成山頭海域遭遇4.5米巨浪,于1月25日凌晨抵達渤海遼東灣冰區(qū)。
本航次恰逢今冬最強的北極寒潮,我國大部地區(qū)顯著降溫,渤海海冰面積大幅增加創(chuàng)近年新高,空氣溫度也達到了將近零下20攝氏度。極度嚴寒和嚴重冰情為極地號提供了類極地試驗環(huán)境。
“結合渤海灣的氣候特點和精準的短期天氣預報,經過綜合研判,我們最終選定1月17日起航出發(fā),趕渤海灣最低溫且海冰最重的時間段開展試航?!北竞酱问紫茖W家程曉教授介紹,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內海,是北半球緯度最低的有冰海域,選擇在渤海地區(qū)試航就是為了檢驗極地號的破冰能力以及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運行工況。
1月24日的巨浪和暴風雪,疊加著低溫,讓極地號外表凍上了厚厚一層冰。在衛(wèi)星影像的指引下,極地號向著海冰最重的海區(qū)進發(fā)。遼東灣的海冰在船艏的碾壓下發(fā)出清脆的破碎聲,極地號在北國海疆劃上一道道靚麗的弧線。
1月25日,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超1萬平方公里,外緣線達56海里,最大冰厚超過35厘米,許多船只被凍在突如其來的海冰里動彈不得,而這對于最大破冰能力可達2.2米的極地號來說正是試驗的好時機??瓶缄爢T根據衛(wèi)星影像的指引,身披銀甲的極地號往海冰最嚴重的冰區(qū)進發(fā)。
“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試航。
極地號冰區(qū)試航中,為了獲取海冰和大氣環(huán)境信息,多套船載觀測設備還對海冰范圍、厚度、冰面溫度、大氣壓、風速風向、濕度、能見度等做了同步觀測。
打造極地公共科教平臺
據介紹,此次渤海試航不僅測試了極地號的性能和設備的工作性能,更鍛煉了一支適應冰區(qū)作業(yè)的船員和科考人員隊伍,為極地號正式加入我國極地科考船行列做了充分準備。
未來極地號將以專題科考和海上課堂的形式開展航次,更有針對性地滿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極地科考和人才培養(yǎng)需求。
記者了解到,極地號入列我國極地科考船后,除了為我國極地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進入極地的工作機會外,主要定位是面向高校的極地公共科教平臺。中山大學牽頭成立教育部中國高校極地研究聯盟,目前參與極地科教任務設計和建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經有十余家,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和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渤海試航航次已有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設備在船開展實驗。
中山大學致力于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zhàn)略,近年來在珠海加緊部署大海洋學科群,建設了10多個相關學科學院,支撐海洋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同時建有南方海洋實驗室。
“中山大學極地”號抵達母港。
海洋與極地學科是觀測和實踐學科,人才培養(yǎng)工作必須有相應平臺,為此中山大學先后打造了“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和“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多用途船兩條科考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但該船僅有抗冰而無破冰能力,無法獨立完成冰區(qū)的科學觀測和調查作業(yè)。極地號具有較高的破冰等級,可以在南北極的海冰區(qū)進行自由航行和駐泊觀測,這兩艘船的觀測作業(yè)范圍交叉互補,可形成覆蓋深海-極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
(中山大學供圖)
關鍵詞: 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