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第一次到江津城,是四十多年前的事。那天,我在成渝線上的德感火車站下車,過長江輪渡,下了碼頭后就進入江津城的一條小街。這里有個機關(guān),會議室里正在開鐘云舫的研討會。我在會場外聽了一會兒,感受到了熱烈的研討氛圍。
早前,我就聽說過清末江津秀才、“長聯(lián)圣手”鐘云舫的大名。他在江津婦孺皆知,坊間還流傳著他的許多詩聯(lián)故事。
走過小巷,穿過長長的正街,就到了東門外公園。公園旁邊有一排玻璃宣傳櫥窗,里面展示的全是用毛筆抄下的詩詞作品,排版很美觀,過往行人都放慢腳步站在櫥窗前欣賞。上前詢問我才知道,這是城里文化館辦的“詩窗會”。每月一期,在櫥窗里展示市民投稿的優(yōu)秀作品。
那時江津縣城不大,只用四十來分鐘就能逛完。長江由西而來,流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形狀,縣城就像“凡”字中間的一“點”??h城西、北、東三面臨江水,只有南面才與陸地連接。所以,江津城又被稱為“幾江城”。
后來,我考到鄉(xiāng)政府,負(fù)責(zé)文化工作,常去縣城文化局辦事。文化局旁邊是一棟古風(fēng)古韻的“江公享堂”,石刻門楹非常醒目。我曾進去逛過兩趟。這是明代著名詩人、江津鄉(xiāng)賢江淵的宅第。江淵寫了許多詩,其中江津前后八景詩膾炙人口。
再以后,我調(diào)到縣城城郊的一個街道工作,開始真正熟悉和親近江津這座城。江津有著詩詞文化富礦。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船過江津龍門灘,寫下氣勢恢宏的《過巴龍門》。司馬光、黃庭堅、王十朋、范成大、馮時行、晁公遡以及楊慎、王士禎等詩人墨客寫了許多關(guān)于江津的詩詞作品。此外,胡小石、梁漱溟、吳宓、魏建功、唐圭璋等文化名人或寓居江津、或做客江津,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經(jīng)典作品。
每天行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我喜歡背誦吳芳吉的代表作《幾水歌》:“幾水真真好,津城處處嬌。云山四面起,井屋一灣遙……”
這真是座充滿詩意的小城。行車中打開收音機,你常能收聽到“詩意江津”詩歌朗誦節(jié)目。周末漫步街頭,常能觀看到由機關(guān)、學(xué)?;蚪值乐鬓k的詩歌朗誦會。過節(jié)時,還有“端午詩會”“中秋詩會”“重陽詩會”等。更有趣的是,小城的人們敢想敢干,將中華詩詞的元素融入當(dāng)下時興的廣場舞,連續(xù)多年開展“中華詩詞廣場舞”比賽,每次全城都要熱鬧好些天。
有一天,我在江津下游青草碚渡口乘船時,偶然結(jié)識了一位鄉(xiāng)下老先生,我對他“窮追不舍”,在他的幫助下,我費了很大勁、跑了許多路,終于找到深藏于江津城老巷里的由曾國藩作序、江津進士李春甫所著詩集《日慎齋詩草》七卷;找到道光年間江津進士李岑所著《船山詩注》二十卷;找到鐘云舫所著《振振堂詩稿》《振振堂聯(lián)稿》共八卷。我將這些文獻(xiàn)全部報送到文化部門。它們打開了我挖掘江津詩詞文化富礦的大門,我從此愛上了文獻(xiàn)收藏。
1992年江津撤縣設(shè)市,后又撤市設(shè)區(qū)。市容不斷提升,城區(qū)不斷擴展,中華詩詞的文化元素也融入城市的建設(shè)中。濱江路上,建起了懸掛“天下第一長聯(lián)”《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lián)》的“長聯(lián)樓”,共一千六百一十二字,由鐘云舫創(chuàng)作。我曾多次帶朋友登樓賞聯(lián)。
江津濱江路是重慶市十條最美濱江路之一。江津人在此建起起點為幾江長江大橋終點為鼎山長江大橋、全長一點三公里的“濱江詩聯(lián)長廊”。集雅亭、詩聯(lián)碑林、廊架詩柱……在花崗石、榭廊上鐫刻江津歷代詩聯(lián)大家的詩聯(lián)共二百三十首(副)。此外又在城區(qū)主干道鼎山大道上建起一點五公里長的“鼎山詩詞大道”,采用青石、花崗石等石材,將名人描寫江津的詩詞和楹聯(lián)作品三十五首(副)鐫刻其上。
我們還漫步在小城的公園、小區(qū)、廣場上,詩墻、詩欄、詩碑、詩樓、詩壁等隨處可見。詩墻花影,以詩入景、詩景交融,詩亦是景、景即是詩。我們?nèi)硇牡叵硎苤姷姆諊?、詩的意境,怡然、灑脫、暢快的心緒溢滿心田。同行的朋友無不動情地說:江津,真是一座充滿詩意的濱江小城。
江吟風(fēng)雅頌,津唱賦比興。江津,這座詩詞之城,這座楹聯(lián)之城,這座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正可謂詩意春風(fēng),吹拂市民心田。它將詩詞文化的記憶根植于城市的肌理之中。詩意江津,愿你擁有更精彩的生命符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5日 20 版)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