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為長沙城市風光。
張 昱攝
一個地方總有它獨特的神采。幾年前,我移居長沙,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市民。此后,我特意去探訪了一次它的“城心”——袁家?guī)X。許多老長沙人一定對芙蓉區(qū)的袁家?guī)X了如指掌。袁家?guī)X文化院團聚集,也是長沙最早的商業(yè)中心,有太多可以言說的元素集合在這里,彈丸之地“生長”著獨特的神采。
二十八年前我第一次到長沙,印象就留在了袁家?guī)X。那個時候,長沙城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除了長沙火車站的朝天火炬之外,就是袁家?guī)X新華書店。走出火車站,踏上五一路,去往城市的其他角落,袁家?guī)X都是必經(jīng)之地。袁家?guī)X新華書店是1986年開業(yè)的,四千多平方米的營業(yè)面積,擺了幾萬種琳瑯滿目的圖書,在當時全國的新華書店中,算是體量很大的。記得那個時候走進書店,里面總是門庭若市。早上店門一開,樓道兩側(cè)就有讀者迫不及待地“占座”,開始一天的讀書時光。
我有不少書是從這里買的。記得1996年第一次在袁家?guī)X書店買到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孤獨》,從此打開了我閱讀外國文學的一扇窗口??梢哉f,袁家?guī)X成了我走上文學之路的出發(fā)地,那里有我一段刻骨銘心的文學記憶。時過境遷,如今,網(wǎng)絡購書便捷,我卻仍然懷念上書店買書、看書的日子。每每經(jīng)過袁家?guī)X,看到熟悉的建筑,總覺得親切,仿佛時光在倒流。
有一次,和家住袁家?guī)X的朋友聊天,說到百年前長沙城開山筑路,把城市的中心點定在了袁家?guī)X的韶山路街口。他的語氣里透著驕傲。過去這么久了,無論城市東擴西拓還是南延北進,那個最初的中心點還在,那個長沙人心中的“城心”,歷經(jīng)歲月淘洗,神采依舊。
走進“城心”,可先看“古”。馬王堆漢墓里沉淀的楚漢文化,走馬樓簡牘里記載的三國風云,管中窺豹,讓人浮想聯(lián)翩。在“城心”走街串巷,亦妙趣橫生。去往白果園巷、化龍池、都正街等老街,再去新興的湖南米粉街、古玩藝術街等網(wǎng)紅打卡地,感受古今交替、煙火人間。
步入長沙臨時大學舊址的展覽廳,我在一張地圖前發(fā)呆。地圖是一座城市的花名冊,我細細辨認著小小的地名。小圓點所標示的袁家?guī)X今非昔比,那些街巷阡陌早已發(fā)生了巨變。
風晴雨雪,朝暉夕陰,“城心”的神采刻記在了無數(shù)凝視者的目光中和穿行者的腳步里。某一天,抬頭猛然看見“城心”有了新高度。高聳云天的湖南第一高樓國金中心,在四百五十二米高的頂樓可俯瞰長沙城。橘子洲頭,湘江北去,岳麓山上,層林盡染。鱗次櫛比的新建筑、眼花繚亂的時尚元素,散入僅三點一六平方公里的袁家?guī)X文化區(qū),發(fā)出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不夸張地說,“城心”的寬街窄巷,每一步都聽得到文化的回響。這里有讀者熱愛的省圖書館、觀眾流連的大劇院,以及京劇和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湘劇院等。走過湖南花鼓戲劇院,悅耳的戲聲此起彼伏。正趕上這里舉辦首屆袁家?guī)X戲劇節(jié),青年演員唱念做打,引得無數(shù)戲迷連聲叫好。長沙人愛看戲,有戲的地方,必然也是神采飛揚的地方。
湖湘名品湘繡、湘茶、湘稻、湘瓷,皆能在此尋跡。坐落在車站路的省湘繡博物館,藏著一道道迷人的藝術風景。新中國成立后,湘繡浴火重生,一幅幅藝術佳品為湖湘之美作了精彩的注腳。出神入化的鬅毛針,一針一線,繡出惟妙惟肖的虎繡像。不可思議的雙面全異繡,在同一幅透明紗料的兩面繡出兩種物像,構圖、色彩、技法各異,讓人拍案叫絕。
神采是積淀的,也是生長的。每一座城市在時間長河中,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造。無論經(jīng)歷什么,都是在尋找并喚醒它的神采,也是在孕育它的神采。神采落地,化為城市的底蘊,有了底蘊,底氣就足了?!俺切摹钡纳癫?,從文化內(nèi)部蔓生開來,為城市塑形。
入夜的燈火照亮“城心”。路過重建中的袁家?guī)X新華書店,這里即將建成湖南文化廣場。耳畔響起芙蓉區(qū)朋友的豪言壯語:這個承載長沙人精神記憶的老店,將成為著名的文化地標。我也熱切地盼望著“城心”將有的新神采。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6日 20 版)(責編:牛鏞、白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