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王連香)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消息,4月25日,成蘭鐵路全線控制性工程躍龍門隧道歷時十年終于貫通,為成蘭鐵路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躍龍門隧道的貫通為中國乃至世界高原山區(qū)鐵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躍龍門隧道。中國鐵路成都局供圖
躍龍門隧道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qū)高川鄉(xiāng)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土門鄉(xiāng),為雙洞分修隧道,全長約20公里。地震斷裂帶、斷層破碎地帶、軟巖大變形……這些不良地質,在鐵路隧道建設中并不少見,但同時出現就極其罕見。
躍龍門隧道。中國鐵路成都局供圖
例如此前鐵路建設應對大變形以“放”為主,山體變化會自然達到一個平衡點,或變化到一定程度時再干預。但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意味著山體擠壓力更大、巖體更軟,堪稱是在“豆腐渣”上打隧道。
經反復研究和試驗,建設單位提出“主動控制大變形”的理念,通過非爆開挖、超前探測地質等方式,提前加固巖體,與變形“搶時間”,有效控制住了變形。此后,“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兩臺階帶仰拱(短臺階)快速封閉成環(huán)施工法”也被全面推廣到全國鐵路建設中,成為針對大變形5種工法之一。
躍龍門隧道。中國鐵路成都局供圖
據悉,在躍龍門隧道建設初期,建設單位組織開展科學化的管控技術和動態(tài)管理研究,并在工程過程中逐步完善優(yōu)化、集成創(chuàng)新,使躍龍門隧道的工程進展可控有效。
躍龍門隧道是成蘭鐵路全線長度超過20公里的3個隧道之一,雙洞加輔助施工通道總里程達71公里。建設高峰期,建設單位同時布設了20多個工作面,每天200多臺施工車輛進出洞。
為了確保安全、提高工效,智能物流組織應運而生,洞內智能交通指揮系統(tǒng)通過紅外感應定位器建立綠波帶,讓關鍵車輛通行能一路綠燈。
成蘭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后,將結束川西北地區(qū)沒有鐵路的歷史,與既有寶成鐵路及蘭渝鐵路、西成高鐵共同構建連通我國西北與西南及華南沿海的干線鐵路通道,對統(tǒng)籌區(qū)域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實現民族地區(qū)團結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王連香、高雷)關鍵詞: 成蘭鐵路